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药品推荐 > 粗与不粗,裸与不裸,有啥差别?

粗与不粗,裸与不裸,有啥差别?

  • 发布时间:2022-08-08 13:21:54

东南亚电商shopee



龙蛋靠火烧,龟蛋靠水浇


前段时间连续拍了些有关龟蛋孵化的实操视频,虽然制作粗糙,但是通过龟友的反馈来看,应该还是对于孵化新手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一些读者给我私信,讨论孵化蛭石的颗粒大小,为何加珍珠岩,龟蛋埋与不埋,无介质孵化方式等等各种问题,本篇就这些细节问题来说一说。

颗 粒 大 小


左右两位颗粒谁大谁小?

之所以选择粗颗粒的蛭石用作孵化,首先考虑的就是粗颗粒带来的持久保湿能力和高透气性。有些人主张粗细颗粒混合,理由是粗颗粒透气,细颗粒保湿,两者结合最好。我个人觉得前半句没问题,粗颗粒因为颗粒之间间隙大,颗粒自身膨胀系数高,自然透气好;后半句我并不完全同意,细颗粒保湿能力的确不错,因为颗粒小,间隙小,除了颗粒内部吸收的水分,颗粒之间的间隙也更容易持水。学过一点物理的都知道影响水分蒸发的因素主要是表面积和温度。因为颗粒小,同样大的盒子里装的蛭石颗粒更多,蛭石接触空气的表面积更大,因此同温度条件下,水分蒸发速度也较快。


举个栗子来说:经常翻土挖蛋或喜欢园艺种花的朋友可能有感触,在一样的日晒条件下,细软疏松的土壤更容易干燥失水,而那些黏土结块成团的即便表面干了,但是掰开土团,里面却很潮湿。因为大颗粒接触空气的表面积相对较小,水分蒸发的速度也就相对较慢。


其实同类型的蛭石在同等条件下,涵蓄水分的能力差距不大,但是其释放水分却有一定的差异。细颗粒吸收水分快速,用过的朋友都有感觉,加水后的初期,手感湿度会比较大,因为颗粒间隙里会吸纳大量水分,因为这部分水并不在蛭石内部,所以更容易被人的皮肤感知,因此传达给我们的信号就是湿度已经很大了;但是它释放水分也相对较快,前面说到细颗粒表面积更大,水分蒸发更快,因此一段时间后,表面一层的水分流失就相对较多。同时由于细颗粒透气性较差,下层的蛭石水分蒸发通道并不太通畅,因此上下层的细蛭石就会出现较大的湿度差异。粗颗粒配水后,可能你感觉手感湿度并不大,因为水分几乎都吸收在高度膨胀的蛭石内部,在那些一层一层的片状结构内部,因此能够被皮肤感知的湿度感就显得较低,因此我们往往会觉得湿度还不够,就会错误的多加水。粗颗粒之间的间隙较大,上下层通风性相对较好,因此湿度更加均匀;由于表面积相对较小,水分蒸发的速度较慢,保湿能力也更为持久。


我说过我配制的蛭石可以无间隙孵化一年不用加水,并不是我吹牛,了解了基质特性,掌握了孵化原理,就很容易做得到。


珍  珠  岩


潮湿的地方,透气很重要!


很多龟友问我为什么要在蛭石里加珍珠岩,因为目前绝大部分繁殖者都不用这玩意儿,我用这个倒显得很另类。我在视频里有说过这是我的个人孵化习惯,我这么说有两个原因:第一,这是事实,这的确是我长期形成的习惯。第二,我不希望我的做法误导龟友们,因此刻意强调这是个人习惯使然。


首先说珍珠岩是个啥玩意儿。珍珠岩是一种火山喷发的酸性熔岩,经急剧冷却而成的玻璃质岩石,因其具有珍珠裂隙结构而得名。我们常见常用的就是园艺用珍珠岩,喜欢养花弄草的朋友对它应该太熟悉了。珍珠岩有效含水率高达45%,可有效截流雨水;饱和吸水时重量450-600kg/m3(一般土壤约1800kg/m3);100%纯无机栽培基质,理化指标稳定;透水系数为200mm/hr,可有效避免淤积危害。简单的来说就是这玩意儿也吸水,和蛭石一样可以保湿;结构较蛭石更稳定,不影响基质结构;微孔结构大孔隙多,透水性更好。珍珠岩和蛭石有很多的共性,因此在孵化中的作用也差不多。其实在零几年养龟资料还很难找的时候,我去看国外的龟类网站上,很多孵化的基质就是纯珍珠岩,一样成功孵化出各种水龟、半水龟、陆龟和各种蜥蜴。用珍珠岩孵化并不是我另类,反而是应用很早并且也很成熟的孵化方法了,只是如今太多的龟友习惯照搬方法,懒得去研究原理和材料了。


我使用蛭石混合珍珠岩的方法,还有个原因就是以前粗颗粒蛭石还并不普及,买到的蛭石都是颗粒较细的园艺蛭石。特别是在黄缘蛋这种要求较高的孵化经历中屡屡失败,因此会在改良孵化基质和孵化方式上想了很多办法。珍珠岩的透气性比蛭石更好,采用常见的园艺珍珠岩和细蛭石混合,无疑是最容易想到的办法,而且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大大提高了孵化成功率。即使后来使用了透气性好的粗颗粒蛭石,但是这种混合珍珠岩的方式被我一直延续下来,因为这种混合介质的湿度手感我已经非常熟悉了,与其再调试新的孵化湿度,倒不如把我已经熟练掌握的配比方法继续精进研究,逐渐提高孵化率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最后一个使用珍珠岩的原因,就是这玩意儿实在便宜,价格只有蛭石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大量孵化会消耗较多的基质,虽然也花不了多少钱,但是配搭起来,既省钱又对孵化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我连用废的孵化基质都留着用来种花,实在是大立柜没拉手——抠门啊!

全埋 半埋 不埋


这么浅,埋什么埋

之前我的孵化视频里,说过我习惯全埋孵化,但是没有太详细解说蛋在基质里埋入深度,因此很多龟友来咨询我这些细节问题。一来是我自己也并没有数据化资料支持,放蛋基本靠感觉。我繁殖的品种较多,不同的龟蛋埋的深度并不一样,不同温度下也有不同的操作。二来是我觉得纠结这些细枝末节的问题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拢共孵化基质还不到12厘米厚,如此小的范围内,是全埋、半埋还是不埋,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并不大,对孵化的成功率影响也非常有限。


尽管如此,还得区分一下说说,要不该显得我不严谨治学了~

全埋如穿貂,保温逼格高

先来说全埋方式,这是我一贯沿用的孵化方法。采用珍珠岩混合也是配合全埋方式的,所以我格外强调基质的透气性。全埋方式算是最传统的也是最模仿自然的方式。早期的黄沙孵化、沙土孵化就是这样全埋,而且相对埋的比较深。如今广泛采用蛭石孵化,由于保湿较好,埋的深度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按我的孵化方式,草喉之类孵化期较短的水龟,蛋下面基质放6-7厘米厚,蛋上面覆盖1.5-3厘米厚;白唇、窄桥之类孵化期很长且需要加温孵化的品种,蛋下面基质会稍微厚一点,会放到7-9厘米,蛋上面再覆盖2-4厘米;黄缘等半水龟,蛋下面基质也放7-9厘米,蛋上面仅覆盖1-3厘米。整个孵化期除了偶尔检查剔除坏蛋,一般不会改变蛋的埋藏深度,顶多发现龟破壳了,才会把蛋拿到蛭石表面。更多的时候是任其发育,自然出壳从蛭石下面爬上来。


我们都知道蛭石和珍珠岩除了保湿性能,还都是良好的保温和隔音减震材料。全埋孵化无疑在保温和避震方面是优于其他方式的,尤其对于常温孵化条件下,这一点还是有确切优势的。孵化讲究的是稳定,即便是这么一点点覆盖物,或许对孵化率的提升也是有所补益的。



半埋如短裙,通风又撩人

再来说半埋和不埋的孵化方式,这两种方式应该说差异比较小。半埋的变化空间可能更大一些:埋一大半,只露出一点点蛋壳;埋一小半,仅仅起到稳固作用,这都算半埋。半埋应该算是如今应用最为广泛的孵化方式,算是全埋和不埋的折中方式,兼有全埋孵化的稳定性和不埋孵化的操作简便性。其实半埋方式也算是仿生孵化的一种,如果大家养龟的产卵池是泥土,就会在挖蛋的过程中体会到龟类产卵巢穴的结构精妙。龟在挖掘好一个口小底大的洞穴后,把蛋依次产在洞内,并会用后肢调整好蛋在洞内的分布,最后覆土封住洞口。这样自然的产蛋洞穴,龟蛋其实并不是完全被泥土覆盖的,而是蛋上部有相当一部分空层的。这就像我们把蛋半埋入蛭石,然后盖上孵化盒的盖子一样。区别在于塑料盒的保温性远不如自然的泥土洞穴,所以我们人工孵化会用泡沫箱、孵化箱等措施来弥补和加强保温性。




不埋如蕾丝,就是下面湿

不埋的孵化方式几乎全靠基质的湿气在相对封闭的孵化空间内满足龟蛋的发育需求,蛭石主要起到提供湿度作用和基础的承托稳固作用。这种方式和半埋孵化一样,底材需要占据孵化盒的大半空间,蛋上部不宜留下过大的空间,否则湿气逸散太多,底材水分不足以支持长时间的孵化,后期加水反而增加更多不稳定性以及不可控的风险性。不埋的保温性最差,更需要额外的保温措施,更适合恒温孵化箱采用。


很多人说不埋和半埋更有利于观察蛋的发育。事实上龟蛋孵化长达数月,除了初期观察受精情况和后期蛋的出壳情况,你平时还需要观察什么?隔着蛋壳又能观察到什么呢?频繁的开箱看蛋甚至拿起照蛋,都是有可能增加风险性的行为。有人说可以观察孵化盒内的湿度,放一个湿度计在蛋旁边,甚至有人把湿度计也半埋在蛭石里。实际上你把湿度计闷在一个几乎封闭的潮湿空间内,湿度显示一般总是在99%,这个数值对于孵化并没有什么指导意义。盒内的空气湿度和蛭石的含水量不是一个概念,用湿度计判断基质湿度是否合适是完全错误的。


无 介 质 孵 化


全裸加水汽,控制靠自己


最后来聊一下今年非常火的无介质孵化盒。由于我没有采用这种孵化方式,所以也没法给你们看实物,反正已经养到繁殖的龟友们一定知道这种东西,也有很多的商家在推这种产品和孵化模式。我无意得罪人,但是本着科学的态度还是觉得有必要解析一下无介质孵化的原理和注意事项。


实际上这种孵化模式并不是新发明,我记得十几年前买的一本养龟技术书籍上就介绍了这样的孵化模式,而且那还是更早期的中华鳖繁殖技术延续下来的。只不过早年没有现成的无介质孵化盒,都是养殖场自己做的,比如海绵块上用工具打出规则的圆孔,然后放上鳖蛋,依靠下面水盆的水汽蒸发来孵化。后来出现的那些孵化守宫用的孵化盒更为精致,大概就是如今无介质龟蛋孵化盒的模具灵感吧。


无介质孵化的原理其实和蛭石不埋法是一样的,都是依靠底部水分蒸发满足蛋的发育需要。尤其是一些用无介质孵化盒而下面放蛭石的方法,简直就是在蛭石上多加了一个蛋托而已,愧对无介质的名号啊!而下面放清水,依靠纯水的蒸发来满足湿度,才是所谓的无介质嘛。当然严格来说,水也是介质之一,只是纯水和蛭石里面的水,在蒸发方式上有较大的区别。前面说过影响水分蒸发的两大要素——表面积和温度。水接触空气的表面积大,水分蒸发快,好比同样一瓶矿泉水,一瓶泼在地上,一瓶开盖自然蒸发,显然泼在地上的接触空气的表面积大,最先蒸发掉。那么在孵化盒底部放上一定量的水,一样大的盒子,水面的表面积是固定的,按道理来说,封闭的盒内水分的蒸发是相当稳定的,孵化湿度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也有很多的孵化成功案例。


但是问题就出在影响水分蒸发的第二个要素——温度上。同样水体表面积的情况下,温度高,水分蒸发快、湿度高;温度低,水分蒸发慢、湿度低。这更好理解,显然生活常识就告诉我们热水蒸发的速度就比凉水快的多。完全悬空裸露在蛋托里的龟蛋,仅仅依靠薄薄的塑料盒子做屏障,无疑保温性非常差,外界的一点点温度变化就直接传导到蛋上,每天和孵化期不同阶段的温度变化较大,由此影响到盒内水的蒸发速度变化,湿度变化也很大,温度和湿度的不稳定,这是非常影响蛋的孵化率的。事实上无论是早期的鳖蛋无介质孵化,还是后来的守宫蛇类孵化盒,无不是在控温条件下进行孵化的。大型控温孵化室,小型控温孵化箱,都能把温度控制在一个相对恒定的范围内,稳定的温度,结合固定的水接触空气的面积,才能维持一个均匀输出的温湿度环境,两者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避免的出现孵化失败。


然而我没有看到推广无介质孵化盒的厂家和商家强调这个最基本的温度因素,甚至宣传文字里直接推荐常温孵化,显然这会对用户造成很大的误导。南北各地气候差异很大,孵化环境温度也差异很大,每个用户对于常温的定义都不一样,如此差异巨大的温度范围,怎么能保证孵化率呢?所以朋友圈里屡屡出现的整盒孵化失败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关于孵化盒的打孔与不打孔,倒不是影响孵化率的关键,因为并不是密封盒,盖子总是有透气缝隙的,盒子内外总是有气体交换的。在理想的稳定温湿度条件下,气体交换通道输出输入有一个平衡,蛋可以安全代谢发育;但是在不稳定的温度条件下,湿度变化大,当过大的湿气来不及被排出,势必会影响蛋的成活。永远记得受精卵是一个生命体,是生命就有代谢,空气就得有循环。


我觉得任何一个新的或者别人采用的孵化模式出现,首先我们要多想想其中的原理,是否对提升孵化率有所帮助,然后再去考虑如何正确得使用这个模式。我并不否定别人的任何孵化方式,也不觉得我的孵化方式就好。孵化最重要的就是稳定——温度、湿度的动态稳定,其次就是围绕这个稳定所积累的个人经验,不断尝试修正,把适合自己的孵化方式研究透,就是最好的孵化法。





推荐一些我收集的龟主题紫砂茶宠摆件和纯铜工艺品。这些好玩的器物均是我花费很多时间在众多类型的龟雕塑摆件里甄选出来的,希望龟友们能够喜欢。
这些龟,真的不会养死 >

点击下图详细了解,有需求请加 我微信:3220667474 来撩!

点击页尾 “阅读原文”,可快速浏览所有原创文章
以上文字均为本人原创,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分享本文至您的朋友圈
如果您的公众号想转载本号文章
请您联系
我微信:3220667474,转载必须注明出处
往期推荐        点击文字链接阅读

  【视频】孵化蛭石配制真人示范

  【视频】龟蛋入孵前要干点啥?

  【视频】跟我去挖乌龟蛋

  2035年,我还是一个养龟佬

  泥水养龟,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

  乌龟怎么放生,放生是不是野保?

  龟发什么色,你着什么急?

  你为什么喜欢野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