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药品选购 > 舌尖记忆|无笃田螺、煎燶鲫鱼……这些西樵山美食有段古!

舌尖记忆|无笃田螺、煎燶鲫鱼……这些西樵山美食有段古!

  • 发布时间:2023-05-10 14:56:27

樵山,广东四大名山之一。据民间的说法,古时的广州樵夫,他们离开广州城往东走,到达了现在的罗浮山能采到柴,于是便称之东樵山,往西就称之为西樵山。西樵山实际上是一座古死火山,是4500-5100万年前白垩纪中后期多次火山喷发形成的,也是我国华南史前时期最大的石器制造场,与山西怀仁鹅毛口同列为我国新石器时代南北方两大石器制造场,开创了珠江文明之先河。


去爬西樵山,老人家都会提醒年轻人一定要“回樵”,也就是说第二年一定要回去一次,不然就会影响运程。于是民间还有一种变通的“回樵”做法,就是出了山门后再回去一趟,就当是“回樵”了,不然就再找时间去罗浮山逛逛,也一样可以当是“回樵”。在西樵山上更有一块刻着“回樵”的石头,提醒着游客们记得“回樵”。


至于“回樵”的说法,据说是以前当官的人每天上朝(樵)商议政事,商议后,要回乡办理的政事一定要办好,然后再回朝(樵)禀报,未能办好的不能回朝(樵),甚至要辞官或降罪。所以,有得上朝(樵)就有官做,无得上朝(樵)就无官做了!后来更延伸到情侣中,据说情侣去西樵山一定要“回樵”,不然就会陷入分手的危机中。虽然只是传说,但却让这座千年名山多了一份神秘,让人多了一份遐想。

西樵大饼



提到了西樵山,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美食也许会是这一款——西樵大饼,这个样子圆形,表面布满白色粉末,其貌很是不扬的白饼,却是很多南番顺地区的人童年的美味,无论是早餐、下午茶、零食,都随时可以吃,小孩子们时时抱着拿着一块饼来吃,而脸上,手上,小嘴附近经常会被饼上的白粉弄得白蒙蒙,整个就是一个小花脸。可即便如此,孩子们却依然吃得津津有味,不愿放手。饼的软糯,香甜,是小朋友们的最爱,也因为原料和制作的方法,西樵大饼可存放时间长,容易消化,不会上火,成为了让大人们放心的点心。



西樵大饼,据说也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做成的,传说在明朝弘治年间,方献夫任吏部尚书时,一天按时起床准备去早朝,厨子却因贪睡而来不及做早餐,方献夫见案板上有已发酵好的面团,便叫厨子在面团中加上鸡蛋和糖,做成一个大饼子,烤熟后用布包好,便匆匆上朝去了。来到朝房后才匆忙开始吃早餐,冷却后的大饼松软甘香,饼香四溢,吸引了旁边的人纷纷探问是何物,身为南海人的方献夫随口便说:"这是西樵大饼。"


之后方献夫命厨子如法炮制,再做了一些大饼子,带到朝房,与同僚们分享。从此西樵大饼便在朝中闻名,而方献夫也经常命厨子烤制大饼用于自用和待客。后来方献夫告病还乡,在西樵山设石泉书院讲学数年,也将制饼方法教给民众。


西樵山的民众更是用山上的泉水来制作,让饼更为可口,加上饼的形状如同满月,寓意花好月圆,所以西樵人嫁娶喜庆、探亲和过年过节,都会用西樵大饼作为手信送人。


到了清未民初,离西樵山不远的民乐圩一饼家将大饼进一步改良,除了保留原来的甘香、松软、清甜外,还做到了大饼刀切不掉碎渣,在大暑天常温下存放可以10天半月不变质,为此令不少广佛的商家纷纷效仿,可是做出来的大饼却无法与之媲美。


西樵大饼,一般都是半斤重,有的更重达2斤,是名符其实的“大饼”,不过为了迎合现代人的饮食习惯,现在也有个别的改良“大饼”,改为了一两左右,方便食用。


饼的原料也比较简单,面粉,糖,猪油和水,经过烘烤而成,成品要求洁白和松软,有韧性。因为入炉烤制前需要撒上一层薄薄的面粉,所以烘好的大饼上面都会均匀的铺满一层白粉,可别小看这层白粉,这层白粉可是行家观察大饼是否新鲜的标志,如果大饼被人动过,这粉就会留下明显的痕迹,如果没有了白粉,更是说明这个饼被人经常移动过,食客们就不会再买来吃,所以在店铺里面,店家是不允许人随便动西樵大饼的,而现在用独立包装的形式出售,也是让食客放心的一种处理方式。

无笃田螺



西樵山还有两样和美食有关的特产,一样是无笃田螺,另一个是煎燶鲫鱼。


在山区,石螺,山坑螺,田螺本来就是常见之物,一般的螺类,都有一个凸出的尖尖的螺纹的底,民间常叫做"笃",即是田螺壳的尾部。而偏偏在西樵山的田螺,却是无笃的,据说无笃螺原产地是东樵山(罗浮山),乃道教名山,传说当年仙翁葛洪炼丹时,将田螺去尾食用,之后再放回水中后,田螺就会再生,故此也叫做神仙螺。


到了清朝,有人将神仙螺带到西樵山,养在白云洞应潮湖,经过百多年的繁殖,今就成为了西樵山的一个特产。


还有另外一个流传更为广泛的故事,是说当年在西樵山的曾有座佛子庙,里面住着一位住持和一位小僧。一年中秋,小僧想开荤,于是就趁住持外出之际,偷偷山沟里捞小螺和鲫鱼,然后把砸去螺笃放锅里煮。不料田螺刚下锅,鱼刚煎了一半,住持便回来了。


小僧怕被罚,将螺和鱼泼出窗外的山沟里,因为时间煮食时间短,田螺和鲫鱼没有被煮熟,不过以后山上的田螺就都变成了无笃了,而鲫鱼也都变成了鱼身一面青白,一面赤黑,据说只要在云泉仙观、飞流千尺附近的山溪细细寻觅,还是能发现这里的田螺尖尖细长,其尾端都是破的,好像是被人砸去了笃一样;而被称为“石鲫”的鲫鱼则是呈现明显的鸳鸯身,这些也许就是当年小僧留下的田螺和鲫鱼后代吧。


无笃田螺的传说令西樵山充满传奇,而西樵美食更是令游人感受到西樵传奇的神秘。


撰文 | 肖韵贤

来源 | 节选自佛山侨刊272期


更多侨刊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