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药品选购 > 绿大苏州同学前去上方山了解“最后的中华巨鳖-斑鳖”繁育情况

绿大苏州同学前去上方山了解“最后的中华巨鳖-斑鳖”繁育情况

  • 发布时间:2023-05-10 14:56:27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哟!

最后的中华巨鳖—斑鳖


(来源网络)


10月22日,绿大苏州同学前往苏州上方山森林动物世界探访斑鳖。几位同学在园内寻寻觅觅,来到了两栖爬行区。在馆区搜索两圈,看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扬子鳄和蟒蛇,以及美洲鬣蜥等其他动物,但此行的目标——斑鳖,却踪影全无,只好求助于馆内工作人员。据工作人员反应,园内新鳖池虽已修建完成,但由于种种原因,斑鳖还未运入园内,故无法对外开放参观。同年五月,绿发会斑鳖工作组也派出人员前往该动物园了解情况,但当时因新鳖池未完工以及斑鳖人工繁育计划等缘由,也没能得见此濒危物种的真容。

截止目前,苏州动物园拥有世上仅存斑鳖“夫妇”,它们成为延续种族的希望。绿大将持续关注斑鳖,希望通过野外种群搜寻、协助人工繁育等途径,为拯救斑鳖这一物种而努力。

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守望中华巨鳖的明天。



斑鳖,又名斯氏鳖,学名Rafetus swinhoei,鳖科,斑鳖属。背甲长椭圆形,背盘长度36-57厘米,宽度则略小于长度,几近圆形。躯体扁平,背面平滑光泽,暗橄榄绿色(或黑绿色),具多数黄色点斑,其间更有无数黄色细点,有时形成包围前述黄色点斑的不规则的一圈;在相当于骨质背甲的部分,黄色斑纹形成了横竖交织的线纹或放射状纹。头、颈及四肢背面亦为黑绿色,分布有密集不规则的大小黄色斑纹,其黄斑为斑鳖特点。斑鳖是生活于江河湖沼中的底栖动物,以水生动物为食物,产于亚洲,通常生活在长江流域和红河流域的淡水区域。

作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斑鳖数量稀少极其珍贵,是龟类中最濒危物种之一,全球已知存活个体仅3只,中国苏州动物园2只、越南同莫湖1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定为极危(CR);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级保护动物;。已经繁衍生息了2亿7千万年的斑鳖,跟恐龙同龄,由于体重能达到100公斤,被称为鳖类中的“巨无霸”,因其数量稀少极其珍贵,被誉为“水中大熊猫”。

在古代,斑鳖曾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下游和太湖地区,古人称之为“癞头鼋”。由于肆意捕杀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自1972年以来,未在国内发现任何野生个体。1873年,英国学者John Gray将驻上海的一个英国领事在上海附近捕获的几只大鳖定为新种,命名为斯氏鳖。1880年,法国人Heude又将在黄浦江抓到的大鳖定为新种Yuen maculatus,并撰文指出新种与大鼋迥然不同。但由于当时人们一直称呼它为鼋,所以它就入乡随俗将其叫做斑鼋。据研究,Gray定名的斯氏鳖实际上就是Heude命名的斑鼋。1984年,中国学者张明华对浙江省桐乡县罗家角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鼋骨骼亚化石进行了研究,定名为太湖鼋。其实,太湖鼋就是斑鳖,是因为张明华当时没有参考英、法学者的文献。在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学者几乎无任何后续报道,甚至连斑鳖是否为有效种、它的地理分布和生活习性也一无所知,因而在中国鳖科动物分类上,曾一度呈现混乱局面——被认为是中华鳖的同物异名,虽然发现过不少个体,但都被鉴定为鼋、斑鼋等物种;当时中国所有动物园和博物馆里的斑鳖标本都被错误地鉴定为鼋。

国内为斑鳖正名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事。苏州动物园为支持苏州科技学院生物系建设,曾赠送了两只俗称“癞头鼋”的大鼋标本。苏州市科技学院生物系教授赵肯堂对其头骨、背、腹甲等进行了细致研究,发现这两只“癞头鼋”是斑鳖。经过多年研究,赵肯堂提出了大量证据,证明斑鳖是一个独特的物种,他是中国为斑鳖正名第一人。由于长期被认为是其他物种,人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斑鳖的悲剧不断发生。2005年10月,北京动物园的雌性斑鳖离世,距离它从“鼋”正名为“斑鳖”仅一年。2006年12月16日,在上海动物园两栖爬行馆内,一头斑鳖始终未能得见任何同类,在游客投掷的硬币的包围中,孤寂地终其一生。其时,距离为它“验明正身”还不到3个月。

(来源网络)

而在亚洲的另一端,还剑湖斑鳖在越南历史中有着显赫的地位。,一只“金龟”赠予一把“顺天剑”,在抗明十年战争中一直使用这把剑,后来他当了皇帝,在升龙绿水湖游憩时,神龟浮出索剑,于是这座湖就改名为“还剑湖”。这只神鳖虽然被叫作“老爷爷”,但其实是母的,体重大约200公斤,从19世纪就住在还剑湖,专门照顾它的生物学家推估大约120岁。2015年12月21日,人们最后一次看到这只传奇斑鳖出现在湖面上。在2016年1月19日越南河内市还剑湖的斑鳖去世了,举国震惊。

意识到斑鳖的重要性之后,2005年中国动物园协会在其网站上发文介绍斑鳖的特征,以便从其所属的动物园里发现斑鳖。2007年中国动物园协会向下属的所有动物园发文寻找斑鳖,而后在长沙动物园惊喜地发现了斑鳖的雌性个体,还是一只90岁左右、正在产卵的雌性斑鳖,这下苏州动物园里的雄鳖可算有了着落。考虑到雄鳖体量偏大且年岁又大,搬动起来不方便,决定让雌鳖“远嫁”苏州。同年12月20日斑鳖研讨会在苏州召开,会上长沙动物园园长宣布同意将长沙动物园的雌性斑鳖在第二年6、7月份转移到苏州动物园。会议通过了斑鳖合作繁殖研究计划:首先采取斑鳖的自然交配,如果第一套方案无法实施,则采取斑鳖的人工采精、授精试验工作。

(来源网络)

在顺利入住苏州动物园后,虽然雌鳖与雄鳖几次交配产卵,但几年下来无论是在沙滩上还是孵化箱中,小斑鳖都在孵化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即胚胎发育初期便死亡了。专家们后来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雄鳖的没了。更确切地说,龟鳖的像章鱼的爪子,有五六个触手,这头雄鳖却只拥有一个不完整的触手。专家们猜测,这是早年间他和另一只雄鳖打斗时负的伤,另一只雄鳖被咬死了,而它的代价就是成为了一个空荡荡的“太监”。自然繁殖失败后,动物园和国内外专家尝试人工授精。2015年和2016年实行了三次人工授精,但均宣告失败。今年四月中旬,专家组再一次发起了尝试,这一次却依然没有带来很好的消息。

(来源网络)

其实,斑鳖还有一种远在中东地区的亲戚——幼发拉底河斑鳖,与斑鳖同属斑鳖属。幼河斑鳖曾广泛地分布于幼发拉底河流域(包括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东南部),由于在上游伊利苏大坝的修筑,导致160公里300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淹没,幼河斑鳖仅存的栖息地也几近消失,最后只有两个种群被发现在土耳其东南部的一些支流和伊拉克境内。由于战争,伊拉克的小种群被保留了下来。战争结束后,中国人前来援建,发现了在国内很难买到的野生“甲鱼”。在国内,纯野生甲鱼几百元一斤,而在这里,随便一撒网,便会捕捉到几十公斤的纯野生“大甲鱼”。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加入了这个行业。每到傍晚下班后,河边聚集了几百号中国人,用他们的“智慧勤劳”捕捉着这上等的“补品”。伊拉克人做梦都不会想到这东西竟然能吃,看着中国人人手一个榔头,开心的敲开“甲鱼”的龟壳,然后炖汤,乐此不彼。半年后,伊拉克境内幼发拉底河流域再也没有发现过背甲长度可达78厘米的幼河斑鳖,一只不剩,全吃光了!目前幼河斑鳖已列入世界动物保护名录濒危物种,华盛顿公约附录二,野外能见到它的只有土耳其东南部的一些河流了。


10月22日  摄影/绿大常熟)


(来源网络)

                                                


  绿大工委            

2017年10月28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