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药品推荐 > 连载|九八·九江㉕:家门口的九江兵

连载|九八·九江㉕:家门口的九江兵

  • 发布时间:2023-05-10 14:56:27


《史记·夏本纪》载,“禹……居外十三年,过门而不入”。大禹从父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堵为疏,走遍九州,几过家门而不入,历时十三年完成治水大业。禹的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受到了民众颂扬。舜在晚年举荐禹为继承人,并把首领的位置禅让给了禹。

古有大禹治水存大义,今朝官兵抗洪有大爱。据不完全统计,在赴九江的抗洪部队里,有500多名九江籍官兵,他们数过家门而不入,把担忧藏进心里,把困难抛在脑后,始终与战友们并肩战斗在大堤上。

军医涂祈德,家住九江市江洲镇,房屋被洪水冲垮,母亲、姐姐下落不明。他于8月6日请假回家,四处打听寻找,也没有探到母亲和姐姐的去向。9日上午,正当他拖着疲惫的身躯焦急地寻找亲人时,遇到本队去医院送病号的战友,才知团队已来九江。一边是抗洪前线的召唤,一边是手足相依的亲情。小涂犹豫了。小涂的父亲早逝,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子情深。父亲临终前,曾满含期望断断续续地嘱咐他:“要,要照顾好你妈……”可他又想到,现在天气酷热,抗洪抢险强度大,伤病员肯定很多,战友们这时候最需要自己。他心一横,咬咬牙,跟战友一起上了大堤。3天后,姐夫赶到大堤上告诉他,母亲已在亲戚家安顿下来。江洲镇被淹时,母亲由政府安排撤离了出来,由于风餐露宿,又受了惊吓,一病不起。老人家躺在床上不停地念叨:“听说部队来抗洪了,祈德来了没有?”听了姐夫的话,涂祈德一直悬着的心才落了地,但母亲的病情,又勾起了他无限的牵挂。望着江洲方向,他禁不住双泪长流。告别姐夫,他背起药箱又走进抗洪队伍中。



父子相对不相见,只缘身在水线中。8月10日上午10时许,九江江洲籍战士蔡报罕正在运送钢管,突然看到决口大堤东侧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父亲蔡灿光在穿梭的人流中东张西望,寻找着自己。只见父亲一会儿踮脚望望,一会儿又看看这个、看看那个,蔡报罕其实就站在对面的煤船上,但此时已被煤灰染成了大花脸,父亲一下子也很难认出来。快两年没有见到父亲的蔡报罕,心中不由一阵冲动,他很想放下手中的钢管走过去叫一声父亲,问一下家中的情况。但这时正在流水作业传递钢管,如果他一走,势必会影响钢管的传递速度,影响堵决的进度,更何况自己还是一名共产党员。蔡报罕只是用眼睛看了看父亲,又投入到紧张的传递钢管工作中。不知是父亲没找着儿子,还是不愿打搅儿子,等蔡报罕短暂休息时再看父亲原先站在的位置时,已不见了父亲的身影。过了一会儿,一位战友拿着一张纸条递给了他,蔡报罕一看,是父亲留的条子,“儿,爹走了,记住,保住大堤就是保住了家乡!”看到这里,蔡报罕流下了热泪……

战士唐照能家在九江,与抗洪主战场近在咫尺。大堤决口后电话一直联系不上父母亲,但他明白大堤就是战场,离开一分钟也是逃兵,于是把自己的担忧埋入心底,全身心投入抢险。战至酣时,他把迷彩服脱了,光着背上,砂石的棱角在他的背上划出了道道血痕,但他始终没有吭一声。他知道,大堤的背后就是自己的家乡。

江洲籍战士沈国安,家中遭灾情况不明,堤坝决口离他亲戚家只有几百米,但他没有向组织上提任何要求,主动请战当突击队员,两次晕倒,两脚大面积溃烂流脓,连解放鞋都穿不进,他就用绳子绑在脚上,咬紧牙关一拐一拐不停地扛麻包、卸石料。

战士赵德才,九江德安人,他的家是养殖专业户,专门养甲鱼,洪水使他家“颗粒无收”,投资的几万元全部打了水漂。他的父母心疼得大哭一场。他知道后,没有吭声,埋头抗洪。他家里的这些情况还是干部从侧面了解到的。



8月13日凌晨1时,红军团接到命令就地休整,五连连长在清点人数时,怎么数都少了一名战士。连长立即组织20名官兵在一条条船上寻找。最后在一条运料船上,一个身影跃入眼帘:在高高堆积的麻包旁边,一名战士半跪着,一只麻包一头连着麻包堆,一头压在肩上,他左手扶着肩上的麻包,一动不动。由于极度的疲倦,他已经睡着了。夜色朦胧中,仿佛一座大美的雕塑。大家看着这一场面,禁不止流下了眼泪。副连长查仕明看到这一幕,说:“不要叫醒他,我在旁边守着他吧,让他好好睡上几个小时。”就这样,查仕明守在船沿上,看着熟睡的战士,一直到凌晨天微亮。这名战士叫潘应光,九江市江洲镇人,由于洲堤决口,他的家园已被冲毁,当时还不知家人的下落。

战士有大义,祖国记得你。

1998年的夏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令人欣慰的是,那年12月,南京军区决定在九江市特别征集了几百名新兵,送往各个抗洪部队,成为传承抗洪精神的新一代九江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