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联盟新闻 > 市井杂记(旧1)——县南街上讨生活、红旗桥随想、小年夜、买菜见闻

市井杂记(旧1)——县南街上讨生活、红旗桥随想、小年夜、买菜见闻

  • 发布时间:2023-05-18 23:00:13


    二十几年前,部门陶书记叫我写通信报道:“小青年不写难道叫老师傅写?多写肯定有好处的!”确实有好处,几年后就发现自己越来越会写了。但是至今,我一直是用最低标准在写,先把想说的话写出来,再把所见所闻写出来,最后是有逻辑没漏洞。前两点在二十年前就做到了,最后一点是做了企管、法律之后,写规范性文书练就的。不过这也使我的文章没了文艺、文学气息,只能用信息量来弥补可读性,比如这个《市井杂记》系列。




县南街上讨生活20060122


    中午在新雅、京门附近,看见十几个外地小青年(男女都有)在向路人推销。他们一手握文件夹、一手抱着两盒化妆品,在过往的人群中寻觅潜在客户。他们寻找的对象也都是外地小青年,常熟人说不上三两句就会掉头就走。也只有那些涉世不深的年轻打工者,才会上他们从赠送到付手续费费、成本费的当。他们都穿得很单薄,在寒风中有点瑟瑟发抖,但只要一发现目标,就马上精神抖擞地迎上前去,敬业精神可嘉。这群人在那里已经转了一年多了,估计生意还可以。

    县东街口、京门南侧的人行道上,一辆小面包车打开后厢盖,几个男子正在向路人推销名牌服装,从几十元到百来元的都有。路人纷纷围观、选购,生意还不错。中午没有,可他们还是时刻保持警惕,有专人在旁边观察了望。常熟是服装之乡,号称衣被天下,还有招商城这个销售基地,但产销之间总会有梗阻。其实现在大众化的普通衣服做工、质地都差不多,只有有牌子和没牌子、进店堂卖和摆地摊卖之分。

    经过京门电影院正门口的立柱边,忽然发现在几块电影广告牌的后面,竟然隐藏着一个地铺!又脏又乱的铺盖下用芦席垫底,一双破运动鞋压在下面当枕头,边上还有一个装衣服的蛇皮袋。这是个乞丐的家,虽然主人不知去向,但晚上他一定会回来。在常熟街头游荡的乞丐有真有假,假的都住在旅馆、甚至租房子,甚至做那些逼童为丐的违法构当。露宿街头的一般都是真乞丐,希望今年的冬天不太冷。



红旗桥随想20060124


    经常经过红旗桥。发现桥在变,变得旧了、变得拥挤了。人也在变,变得老了、变得不容易激动了。

    小时候住在河东街,靠近阁老坊显星桥,因此对环城路从阜安桥到总马桥段还留有点印象。阜湖路是因为阜安桥的放平、拓宽改造修建的,红旗南北路也是因为红旗桥的新建开通的。记得有一次跟大人去南门坛上的新都(人民影剧院)看电影,就是从还搁着跳板、尚未完工的红旗桥上走过去的。看的电影是《决裂》,电影中,葛老爷子扮演的人物有一句经典台词:“马尾巴的故事”。

    小学二年级时,老师带我们去参观刚竣工的红旗桥,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从石梅小学走到红旗桥觉得好远。小孩子是容易激动的,因为那时的我们看到了一座当时常熟最新、最大的水泥拱桥,也许那些作文现在看了会觉得好笑,但确是我们当时的真实感受,虽然其中也夹杂着很多生搬硬套来的优美词句。

    时过境迁,一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再看看现在的红旗桥,只有狭窄、破旧、拥挤和应该重建的感觉。也许是年纪大了、阅历长了的缘故,现在经过江阴长江大桥都没啥感受,觉得不是很长。过几年苏通大桥开通了,不知道还有没有热情,会特地赶去一睹雄姿。

    人在天地间是微不足道的,来来去去对历史来说也许只是一丝野火,但是,每个人所发出的亮度与激情是完全不一样的。我是一个安于平淡、循规蹈矩的人,能随着岁月有所随想,已经足矣……



小年夜 20060202


  今天小年夜,街上的人都喜气洋洋的,包括我。

  中午去南门买点菜。走下总马桥,见一个老伯拎着两只甲鱼在向路人兜售,开价50元。有人看了下,说太贵了,老伯就连忙降到48元,45元……那人还是头也不回地走了。我走过,顺口说了声:“40我要。”没想到老伯二话没说,就把甲鱼袋子往我手里一塞,还说:“就剩两只了,卖完拉倒。”我马上意识到,上当了,这老伯一定还有卖不完的甲鱼!想想就算了,大过年的,全黑去了也就40元钱。银货两讫,下坡进菜场。

  转出来,见总马桥大街副食品店对面,有个自称高中生的女孩在告地状,吸引人的倒不是状纸写得如何精彩,是她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想想也可怜,大过年的,舍弃面子讨点钱也不容易。摸到口袋里有个一元硬币,就随手放在了地状上,然后赶紧快步离开,我见不得别人磕头道谢的样子。这个女孩将来要是能走正路,一定前途无量,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面子上的事情都能拉得下,锻炼出来的毅力肯定惊人。

  走上总马桥,远远看见那老伯手里又拎着两只甲鱼在向路人兜售。就故意低着头闪到他边上,侧着脸问他:“多少钱?”老伯马上热情地拉住我说:“便宜!”转过脸去,笑着对老伯说:“嫩还有几只老甲鱼?”老伯的笑容马上凝固了。



买菜见闻20060218


    不知道这场春雪几时能停,家里要开伙,只能冒雪去买菜。枫泾河边的柳树还没发芽、探春花还没开放,仍旧是一片冬日景象。有些卖菜的乡亲们头上套着塑料袋,以免雪花沾湿了头发。看见一堆小棵青菜比较鲜嫩,就蹲下身去挑拣。当一棵菜拿到手里,我发现菜心中已经抽出了菜蒹,顶端还有菜花的花蕾。这不是大棚中早熟的菜蒹,这是植物生长的自然周期已经到时令了。春天的脚步是挡不住的,再过一个月,艳阳高照数天,四野将一片五彩斑斓。 

    买好菜继续闲逛。路过南泾堂,看见WC外墙上有个大标牌,上写“公共卫生间”。卫生间是用来干嘛的,谁都明白,不就是厕所吗,何必搞得羞答答。要文雅就再进一步,写“公共洗手间”,就和国际接轨了。新常熟人都认可这几种叫法,但老常熟人的叫法更干脆:“坑缸”。

    路过北九如,见店外有一百多个老头老太在排队等候领赠品,又是一家药品大卖场。这家是双休日开张的,按照常熟惯例,请了老妈妈腰鼓队来热闹一番。疑问来了,这两年常熟新开了很多家药品大卖场,连原来的老字号药房都在改换门庭。但是,吃药不是吃饭,不能一碗一碗、一把一把吃,这么多的药店开出来,生意到底怎么样呢?越开越多的结果,估计只有优胜劣汰的结局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