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动硬件市场
上文主要集中讲了冷链服务的需求,那冷链服务的实现需要冷链设备及设施的保障。就目前来讲,中国冷链物流设备及设施建设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对设备设施的需求量大且对升级需求较为迫切。
![]()
冷库建设量大且要求高
据了解,截至2015年10月的人均冷库存储容量为例,中国人均在0.07立方米/人,同期美国是0.368立方米/人,冷库发展速度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的平稳增长,12.6%的整体增速与2014年的34%呈下降趋势,同时,中国冷库建设分布不均衡,有些地区已接近饱和,有些地区仍处于落后。此外,传统冷库逐渐将不符合未来冷链流通所需要的条件,自动化、智能化和高仓储利用率成核心诉求。所以,供给侧改革、产业结构性调整与功能布局顶层设计迫在眉睫。在发达国家,环保节能的二次冷媒系统“CO2”已成冷媒的主流,现代科技的发展,让体积小、安全、环保节能的“CO2”得到很好的发展,在中国因制冷设备业与某些设计院,固守成规,不愿意轻易放弃氟利昂系统的利益,导致“CO2”的推动缓慢,所幸今年开始,已有突飞猛进的成果。
在传统多层式钢构混凝土冷库,以分开出租为主,以在河北石家庄一个8万吨级别的冷库来看,设有电梯管理人员20多人,维修保养与作业人员约35人,主要的收入是租赁费与装卸费,年营业收入只有2500万元,以冷链物流角度来说,实在太低,在未来的发展来看,将冷库完全收回自行管理,将常温的穿堂(作业码头),改成密闭式,加装制冷设备,以形成冷藏状态,作为冷链月台使用,如此,冷库不泄冷,就不易耗电,也能有效减少结霜结冰情形,若加上提供承租户供应链金融融资,则营业收入将翻倍增长才是。
![]()
运输设备缺口大
另一方面,冷链运输设备同样迎来高需求。2015年,中国冷藏车和保温车保有量约为9.34万辆,同比增长23.06%,预计到2017年将到达13.58万辆,市场规模将达到93亿元,而美国同期冷藏车保有量达到16万辆。以人均保有量相比,美国每万人约5辆,中国为1辆,若要达到相同水平,中国未来还需采购59万辆冷藏车,其对应的冷藏车市场规模达到2537亿元。总体而言,冷链物流设备及设施的需求随着冷链物流服务的增长而持续增长,同时对冷链设备的技术要求同样不断地被提高,这些都是能够被冷链物流相关企业所关注的增长点,这在本刊后续文章内将会有详细地解析。
综合来看,以上提及的冷链未来趋势都可以作为冷链物流企业努力的方向,不过这些都需要冷链企业对自身有明确的定位、足够的实力和对市场清晰的判断。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未来冷链市场前景可期。